搜本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北京市地震局2023年度工作报告

2023年,北京市地震局在北京市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对北京市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防范地震灾害风险、保障首都地震安全的政治责任,市政府绩效考评的五大方面、14项日常履职清单任务圆满完成,113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防震减灾需求上取得新成效。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抓大事、开新局。

一是明确事业发展方向。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带领全局“同题共答”,形成《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调研报告》,编制《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方案》,围绕“十大服务”,提出50项工作措施,为特大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提供“北京方案”。

二是营造事业发展环境。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中国地震局汇报工作。在山东平原县5.5级地震应急响应中,北京市市长殷勇主持市政府专题会议,听取市地震局工作汇报。会后市地震局协助有关部门对汛区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和洪涝灾害损失评估,门头沟区政府向市地震局赠送锦旗,对市地震局主动服务防汛救灾予以肯定。推动市政府召开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部署。

三是强化事业发展保障。全力推进落实重大项目,争取财政支持房屋建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项目立项实施。争取各方支持,推进《北京市巨灾防范工程》获立项审批。协助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地震科普元宇宙项目。

四是激发事业发展活力。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推进纳入市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年度20项改革要点按期完成。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厘清政、事、企关系,规范企业运行管理。深化中心站改革,提升运行效能。

(二)抓业务、提能力。

一是着力提升震情态势研判能力。牵头京津冀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制定《京津冀地区2023年度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技术方案》,坚持京津冀联合开展年、月、周和安保加密会商190余次,进行异常核实17次,持续开展强震态势研究,较好把握北京及周边震情趋势。

二是着力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完成《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北京子项目》竣工验收。市政府规章《北京市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延庆地区监测能力提升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建设质量、数据质量得到专家好评,在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评价中位居前列,京西北监测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着力提升震灾风险防治能力。巩固地震风险普查和抗震加固重点项目成果,开展全市房屋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坚持防震减灾依法行政,推动完善北京防震减灾法治体系建设,开展《北京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出台《北京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全年审查区评报告28个。联合应急、消防、教育等部门开展对各类学校办学情况抽查、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危险化学品经营监督检查、抗震设防情况检查5次,检查内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

四是着力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地震应急综合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有效应对房山2.8级、1.6级,山东平原县5.5级,顺义1.5级、2.7级等多次显著地震事件。

(三)抓服务、促融合。

坚持防震减灾融入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服务首脑机关方面,加入全市应急调度平台,建立直通车机制,定期向市政府报送地震趋势报告,每月向市应急办报送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意见,服务市政府决策,深入东城、西城调研首都核心功能区防震减灾需求。在服务重大活动方面,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完成全年90天地震安保任务。局领导刘桂萍担任中国地震局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服务技术专家组组长,协助开展亚运会、大运会地震安保工作。在服务韧性城市方面,圆满完成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全市年度加固工程清单汇总和抗震设防信息采集,2项加固工程入选中国地震局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工程典型案例。开展通州区地震灾害损失精细化预评估。牵头编制《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技术规范——学校》等4项地方标准通过预审,《城市社区地震安全韧性评估技术规范》通过终审。在服务城市规划方面,全面参与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综合规划实施方案和乡镇规划审查约30次,协助市规自委印发《暴雨、洪水和地质灾害预警期间人员避险转移指导意见》。在服务国土利用方面,出台《北京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全年审查区评报告28个。推进区域性地震安评纳入市“用地清单制”管理,前置用地项目入市交易。依托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北京市重要设施目标重点区域综合风险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等工作,建立道路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数据收集机制,建立地质地形、活动断层、地震动参数等数据共享及影响评价机制。在服务工程建设方面,审核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4个。联合14个部门出台政策,对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进行整合,在“多规合一”平台完成近400个建设项目和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审查。在服务行业发展方面,牵头组织全市房屋建筑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工作,在京津冀和川滇地区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完成“高地大”丽泽商务区幸福平安大厦地震灾害风险监测与评估试点工作。编制交通、通讯等行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报告。在服务城市治理方面,推进实现防震减灾全面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党委政府重要日程、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在服务公共安全方面,突出 “宣传+科普”,承担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融媒体建设任务,原创近百部融媒体产品,产出10万+产品20余部。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和“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7.28”地震科普专题展览。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建立京津冀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机制、应急联动机制,牵头举办京津冀首届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召开京冀晋蒙区市地震联防会。

2023年,市地震局的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首都防震减灾的服务水平与社会公众的需求还有差距,首都超大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2024年工作设想

2024年,市地震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决策部署,在推进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实际行动中,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抓事业发展。强化基础业务,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探查区划评估水平、地震应急响应处置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构建“北京市地震信息服务平台”,着眼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强化防震减灾“十大服务”。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地震科技开发。强化法治保障,促进防震减灾规范化。

二是抓项目实施。全力推进房屋建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巨灾防范工程等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实施进度、质量、效益和安全。

三是抓赋能增效。根据北京市地震灾害特点,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体制,在服务首都韧性城市建设和综合减灾中,发挥地震部门技术、业务和人才优势,促进赋能增效。

上一条:

下一条:

北京市地震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28号 邮编:100080 电话:62614147

京ICP备16053166号-3 网站标识码:bm5301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