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要求、新挑战。编制“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对布局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指导和引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进一步提升首都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般专项规划纳入市“十三五”规划体系。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安排,由北京市地震局会同市发展改革部门和有关单位,历经将近1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公开发布实施。
规划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和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全新战略定位以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大震巨灾风险,紧盯制约防震减灾发展瓶颈,紧扣首都地震安全需求,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统筹谋划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布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以期全面提升全市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震安全要求。同时,认真落实国家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体系中所有涉京、涉城市或特大城市、涉城市群的任务和要求,充分考虑京津冀三地能够联动合作的共性任务,使协同发展的任务更加明确,强化与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的无缝衔接,努力提升区域防震减灾能力。
规划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防震减灾宣传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各分项目标,提出了“优化地震观测系统,提升预测预警能力;探测大震风险源,提升风险研判能力;消减城乡抗震隐患,提升抗震设防能力;强化地震应急协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拓展技术资源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宣教培训基础,提升公众应对能力;加强地震信息发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防震减灾合力”八大任务,以及由“三大工程”和“两大系统”,即:“首都地震速报预警工程、活动断层与强震风险源探测工程、首都地震防灾教育博物馆建设工程;大震巨灾情景构建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组成的五大项目,最后从法制、机制、人才、投入、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内容突出“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夯实基础。规划紧密结合北京防震减灾工作现状,针对地震监测预测预警、震灾防御、应急救援和公众防震减灾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努力突破长期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瓶颈。夯实地震监测预测基础,联合津冀协同开展区域地震观测台网规划布局,优化整合三地地震监测资源,加密重点地区测震和简易烈度计台网,升级改造现有强震台网,建设地震速报预警平台,实现地震超快测报、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夯实震害防御基础,继续推进深部结构和活动断层精细化探测,强化大震风险源的判定与实时监控。继续推进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城乡结合部建设以及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继续实施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推进桥梁、水库、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潜在危险源及文物古建筑等的抗震隐患排查和除险加固,基本消除建构筑物抗震隐患。落实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确保新改扩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农村工匠《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程》的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农村民居建筑图集。在具备条件的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推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夯实宣教培训基础,建设一批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作和推广一批优质的防震减灾科普影视图书作品。发挥基层社会动员作用,强化社区、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读本进中小学活动。
二是注重能力提升。规划紧密围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支撑首都城市功能,强化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在更高层次上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满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震安全需求。通过地震监测台站、台网的优化、改造、升级,实现震后5-10秒地震超快测报预警、1-2分钟地震速报、5分钟仪器烈度速报、30分钟震源参数速报等公共服务;通过建设宽频带、综合深井、GNSS观测台网和人工主动震源观测系统,建设延庆-怀来盆地、平谷-三河等重点地区地震观测科学实验场,实现地下应力应变及介质结构变化动态监控,遴选适合本区域环境特点、稳定可靠的观测系统,获取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地球物理场动态变化信息,提升地震预测能力。
三是注重大震巨灾应对。北京处于华北平原、山西和张家口-渤海三大地震带交汇部位,活动断裂发育,地震灾害严重,是中国大陆唯一发生过8级地震的大城市。长期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圈一直是国家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大陆仍处于强震多发时段,北京面临大震风险。规划希望通过运用探测新技术,开展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探测,开展平原区壳幔结构、盆地结构探测和隐伏断层精细化探测。研究区域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活动断层、断陷盆地与大震孕育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震源模型,结合宽频带、综合深井、GNSS和人工主动震源观测数据,综合研判大震风险源,开展大震风险预警探索。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地震应急决策机制,强化地震应急指挥部职能,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决策支撑能力,强化统筹调动职能,提升指挥、协调处置水平。完善地震实时灾情获取系统,研发低空飞行器数据采集技术,研发适合社会公众使用的灾情实时上报系统。依托手机热力图等手段,提升地震灾害影响分布的获取能力。完善震后快速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应急指挥专题图件快速产出和推送系统,实现指挥部与地震现场信息交互推送,提升地震现场工作实时技术支持能力。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预案和疏散演练规程,强化运行管理。建立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遴选库。研发公众应急避难服务系统。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与民防疏散基地相结合的试点工作。完善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推动超大城市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完善灾后重建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地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和调用机制,强化技能培训和演练。规范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研发适合于海量应急志愿者的培训系统,强化“第一响应人”专业培训,加强震后心理干预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培训资源,建立定期培训机制,进一步提升本市各层级应急救援队和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水平。开展大震巨灾情景构建新技术应用,研发震源模型、活动断层立体模型、地震动衰减模型、地面运动预测模型、新型工程结构强地震作用下易损性模型、建筑物震害评估模型、城市群社会与建筑环境模型等系列建模技术和情景分析技术,建立大震巨灾可视化分析系统,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四是注重区域协同。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地震构造相通、地震灾害相连,有必要以自然地理和构造属性为导向,协同解决制约跨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难题,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京津冀防震减灾协同发展。建立区域防震减灾资源共享机制、监测预警协同互助机制、震害防御协同推进机制、应急救援协同联动机制、科技创新协同促进机制,解决速报预测预警、区域活动断层探测、区域大震风险源评估、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数据容灾备份等制约本地防震减灾发展的区域性难题,提升区域防震减灾合力,推动京津冀防震减灾协同发展。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将有一个大的提升,也将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相关文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